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专题荟萃>东莞风情
石排塘尾村“康王宝诞”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1-09-16 09:51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农历七月初一这天,石排镇塘尾古村好不热闹,上午近10点,全村人热热闹闹地聚在村中供奉康王神像的祠堂前,等待一年一度的康王出巡。

        二十余米长的红爆竹节节燃放,响彻云霄。各色彩纸屑夹着硝烟特有的味道,在空中四处飞舞。带着红头绳的阿婆,穿着各色唐装的阿公,吹琐呐的,抬轿子的,打鼓的,舞狮的……石排塘尾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据说,只要为出巡的康王抬过轿子,康王便会给他带来一年的好运。每年,康王都会由八抬大轿抬着,沿这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走上大大的一圈,沿途等着给康王抬轿子的村民不计其数,由此形成了康王宝诞最出名的一道仪式,而这一风景,在整个塘尾村已经延续了300余年……文革期间,康王宝诞一度停止,今年是康王宝诞恢复以来的第13个年头。 

       来到石排塘尾古村,一睹康王出巡这一原汁原味的东莞民俗。 

       爱国武将成保护神 

       康王原名康保裔,河南洛阳人,北宁抗辽名将,官至高阳关都部署。其为人谨厚好礼,喜结交、善骑射。曾经握箭三十枝,引满而发,箭簇相连而坠,人皆服其妙。因屡经战阵,负伤70余次。当时辽国军队袭宁,宁军与辽军会战于山西的河间。康保裔领精锐之军赴敌,陷入辽军数重围攻,部下劝其突围。保裔不允。力战两日,杀伤甚众,因兵尽粮绝,援军不至,不幸战死。其忠心报国、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为后人敬仰,随着后人世代祀奉,康保裔便由一名武将渐渐变成了神人。而塘尾村康王宝诞的民俗从清朝开始,至今已延续了300多年。 


       生日要过7天7夜 

       年过70岁的李基是村中专为康王神像装香上人,从小就出生在塘尾村的李基说:“我装香装了40年了。”原来,李基祖上曾经有人做过“南无佬”,深谙其中礼数,李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康王的装香人。昨天,李基特地穿了件黑色的中式对襟衬衫,一阵琐呐声后,李基口中念念有词,数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将康王从神楼中请出来,坐上康王龙椅。康王的生日庆典要延续7天7夜,请康王坐上龙椅,被称为“出位”,7天之后,完成了一切庆典,康王才能重新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称之为“归位”。 


       康王金盔一年一换 

       坐在龙椅上的康王头戴金盔,身着铠甲,手持铜锤,显得威风凛凛。出巡前,数立长者小心地将戴在康王头上的旧金盔徐下,换上了一个崭新的金盔。原来,每逢康王宝诞,金盔是一定要换上新的,不可含糊。而康王的新金盔则是由当地人自行捐助。 

       今年为康王定制的头盔稍稍大了些,几位负责给康王带头盔的阿伯阿叔为给康王戴好头盔颇费了些周折。准备妥当后,爆竹开始震响,醒狮劲舞。康王坐着八抬大轿,前面锣鼓开道,朱笔、大印、尚方宝剑不离左右……抬着康王出巡的队伍首先从村里的正巷开始,先到大宗祠,之后经西门而出,绕村一圈。 

       作为莞邑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代表,康王宝诞堪称目前东莞清朝民俗的活化石。而塘尾村的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康王宝诞作为村里的特有民风民俗,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塘尾村要进一步发掘本村的历史资源,并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