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档案揭秘
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号角 ——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20-08-12 15:54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是东莞改革开放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确定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奠定东莞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东莞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和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时机,大胆引进“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到1983年底,东莞工农业生产总值12.6多亿元,比1979年增长71.3%。全县城乡工业企业发展到3682家,比1978年增加3305家,初步形成以轻工、食品为主的外向型工业格局。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面对东莞农村产业结构有效调整,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趋势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历史现实,1984年9月23至26日,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改革、开放,向农村工业化进军,促进经济建设全面高涨》工作报告。会议确立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标志着东莞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正式开始跨越。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县委会,李近维任书记,郑锦滔、刘连科、陈开枝任副书记。会议提出经济发展总目标:以1980年为基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87年“翻一番”(达到16.6亿元),提前五年(即1995年)“翻两番”(达到33.2亿元),工业产值要占工农业总产值70%以上。东莞第五次党代会制定的目标,比党的十二大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发展目标提前5年,这充分体现出东莞县委对当时全县经济发展的自信和对工业化社会的憧憬。



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第一,大力发展城乡工业,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第二,建立生产和服务两个体系,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第三,搞活商品流通,拓展销售市场”,“第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智力开发”。为了实现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东莞从自身实际出发,以“三来一补”开路,走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的路子。在产业结构上,东莞从偏重农业转向大力发展工业、商业,实行农工商综合发展,相互促进格局;在工业内部结构上,从局限于农用工业转向大力发展生活日用工业,由重型转向轻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善落后企业,发展新的工业项目,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创造更多优质名牌产品,提高竞争能力;在工业布局上,从局限于城镇转向城镇工业和区乡村工业相结合协调发展,建立区乡工业区,扩大莞城、石龙、太平三大镇,逐步形成以三大镇为工业中心,区乡工厂星罗棋布的群体结构;在经济形式上,从只重视发展国营工业转向以国营、集体为主,个体、联合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营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形成百家联营、百家竞争,实行县、区(镇)、乡、村、家庭工业一齐上;在资源和市场的利用上,从改革开放初期有项目就上、有效益就抓、有钱就赚的“三就地”、“铺摊摊、打基础”的“五小”工业,转向内外结合,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搞活地方市场,还把眼光放到外地、外省、外国,搞活经济关系,使各方面的条件为我所用。

东莞在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很快就出现了“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繁荣景象。1984年底,东莞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5.8多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实现翻一番目标;1985年全市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按1990年不变价,工业16.9亿元,农业15.6亿元);198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近43亿元,实现“翻两番”目标;1988年,全市工业产值51.6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工农业总产值超过72亿元,工业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6%。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5:47:28,反映了东莞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已上升至主导地位,初步完成了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也初步由农业为主调整为以工业为主,建立了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工艺美术、建材、电子、电器、皮革、塑料、玩具、家具、化工、医药等20多个行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轻、纺为主的外向型工业体系,进入了农村工业化初期。

之后,东莞农村工业化步伐越走越快,至1993年底,东莞市第一、二、三产业由1978年的44.6:43.8:11.6,调整为14.2:53.4:32.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2.3亿元(1990年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占90%,这充分表明工业在东莞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1994年10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经过十年努力,至去年(1993年)底,东莞已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档案馆